| 网站首页 | 学校心育 | 心理知识 | 心育课堂 | 心灵之约 | 家教天地 | 教师家园 | 名师工作室 | 教师培训 | 
最新公告:

  没有公告

您现在的位置: 这样爱你 >> 家教天地 >> 家教讲座 >> 正文
道德教育,从家庭开始         
道德教育,从家庭开始
作者:郭玉良 文章来源:原创 点击数:3268 更新时间:2014/3/31 9:39:03

 

道德教育,从家庭开始
岳阳县一中 郭玉良

前言:
   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美德、智慧、意志和毅力都是从小养成的。
   

“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富则国富。”
    百善孝为先,万事德为首。
    道德是一种规范和原则。

   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、家庭的希望,学校、社会、家长,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道德品质。
家长应和老师一起,帮助孩子铸造起理想信念的桥梁,使孩子从小树立明确的思想道德目标,以致走出自己美好的人生乐章。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只有每一个细胞都健康,才会有全社会的健康。只有以家庭的和谐为根基,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。
一、 案例分析
    复旦大学投毒案:被害人黄洋、嫌疑犯林沐均系国内著名大学研究生、刚刚考取博士。
    李天一案: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孩子,参与轮奸案,五个孩子中三个未成年,15岁、16岁、17岁,还在读初中和高一。
    药家鑫案:开车撞倒一路过女子张妙,发现张妙在看他的车牌号码,为了逃避责任,持尖刀朝被害人胸腹和背部连刺数刀,将被害人当场刺死。被判死刑。
    陶汝坤案:16岁的高中生因向女同学求爱被拒绝,用打火机油将女孩毁容,被判刑12年。
    这些案例,再一次凸现了青少年心理和道德问题,发生在大学生、成年人身上的问题大都潜伏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儿童时期,成人以后酿成心理疾病、道德问题或犯罪行为。
目前青少年问题严重:
1、学生心理问题突出
2、厌学现象普遍存在
3、网瘾成癖已成大患
4、暴力行为不断出现:校园暴力(男女生)、家庭暴力
二、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(来源)
☆ 为什么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,家庭条件好了,而问题却多了?
    家庭结构有问题:单亲家庭、留守家庭、流动家庭、问题家庭
    家庭养育有问题:隔代教育、代替成长、控制成长、忽视成长
    社会大环境有问题:信仰危机、价值观错位、功利性严重、浮躁之风盛行、媒体不负责等。
☆青少年道德问题来源四大类:
亲源性:因家庭问题、家长道德素养不高或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引起的问题
师源性:由学校老师的品行素养问题给学生的影响
网源性:因网络游戏、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给孩子的影响
社源性:因社会问题或媒体宣传不当而引起的问题
★当代青少年道德的缺失:
仁爱心的缺失            包容心的缺失
责任心的缺失            正义感的缺失       
礼仪谦让的缺失        团结协作的缺失      
勤劳俭朴的缺失        精神文化的缺失       
社会公德的缺失
三、青少年道德问题的预防
    有家长说:我的孩子现在很乖,您只跟我们讲如何培养他成绩好,以后更优秀就好了。在这个仍然以分数来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时代,在这个依然以“不管白猫黑猫,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”为价值观的时代,衡量孩子全面发展的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,已经被家长和学校去首掐尾,变成了“智、美、体”三方面发展了,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家长看来是要“末位淘汰”了,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。
   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告诉我:孩子一旦出现严重的品质问题,纠正过来的难度相当大。
☆扁鹊三兄弟从医的故事
☆避免“破窗效应”
    有一个人作了一项实验:他用了两辆完全一样的汽车,将一辆停放在环境条件很好的社区,而将第二辆停放在环境杂乱肮脏的社区。他把第二辆汽车的车牌摘掉,把顶篷打开,结果这辆车在当天就被人偷走了。而第一辆车在那个环境好的社区停放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。接着,他将这第一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,没过多久,这辆车也被偷了。
    这种效应告诉我们环境能够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作用。不良现象的存在,在传递着一种信息,这种信息的传播如果不加遏制,就会使得不良现象更加层出不穷。我们要对孩子那些看起来比较偶然、个别、轻微的“过错”产生警觉性,如果对其放任不管或者是纠正不力,就会在无形中纵容他犯这种“过错”,经过长时间的积累,就有可能“干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。要预防孩子犯错,就要帮助患了小错的孩子及时改正错误,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,遭到众人指责,他就像破了窗的车子,没有人珍惜他,他自己也就破罐子破摔了。
四、要重视家庭教育,养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
  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长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榜样,孩子的身上深深的刻下了家长的印章。
(一)、要让孩子品行端正,家长应该德性高雅
    不管家长是否有很高的文化水平,只要有孩子,他就应该当一个教育者,做一个道德的引领者,懂得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,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熏陶。
★家长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,对工作充满热情,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周围的人、事、物,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、对待困难,孩子就会耳濡目染,热爱生活、热爱学习、积极向上。
    有些家长盲目扩大社会的阴暗面,认为天下一片漆黑,如果孩子在这种影响下成长,长大后就会与社会有一种隔离感,很难融入社会,更有可能发展成无视社会规则,肆意践踏社会规则的违法犯罪分子。因为在这些孩子头脑中有这样一种观念:“既然社会不正常,我为什么要遵守规则。”有些家长生活浑浑噩噩,缺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,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念头,无疑会使孩子对生活丧失热情和信心,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刺激,就会激发犯罪行为。(例:林妮爸爸)
★家长用仁爱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家人、对待同事、对待不平事,用理智宽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际关系,孩子自然受熏陶。(例:培养孩子孝心的方法;孩子被老师伤眼睛后的态度)
★家长勤劳俭朴,对家庭对工作尽职尽责,孩子也会节俭勤奋努力学习。(例:李苗母亲对孩子的影响,香港家长对孩子的经济态度)
★家长遵守社会公德,遵循社会规则,尽到自己的社会义务,孩子从小就会培养公德意识、培养社会责任感。近几年,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逐渐增强,人们都懂得为自己为自己的小团体争取权利,但权利和义务是连在一起的,如果我们家长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都能付出自己的义务,我们的孩子也会学会为家庭、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,大家都能尽义务,社会这个大家庭就和谐了。(例:乘车时教育孩子给奶奶座位)
我们要对家长提出两条建议:
    一要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。我对学生家长说:“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,请你先做那样的人。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善良正直,那么我们自己就应该善良正直;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勤奋上进,那么我们自己就应该勤奋上进?最好的家庭教育,是家长人格的无声影响。”(例:彭姓孩子讲到父亲打牌,不上进的事)
    二要引导孩子阅读内容高雅的书籍和电视网络。看一个人的品位,更多的是看他业余时间在做什么,要培养孩子的书卷气,必须靠家庭的书香气,家庭的书香气不仅仅是家里有没有藏书,而是看孩子的家长有没有阅读的习惯,有没有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,阅读不仅仅指书,还有电视,还有网络,电视网络不仅要看更要读,要陪着孩子一起读,选择那些有思想、有内涵、有积极影响的书籍和电视去读,孩子的欣赏水平就会越来越高。(例:——)
(二)、要让德育取得实效,家长需要教育智慧
   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好教,我要说不好教才要好好教。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缺少爱,他不懂得珍惜爱,我要说看你用什么方式去爱。爱孩子,这是母鸡也能做的事,爱是需要智慧的。
1、 关注孩子心理,让孩子健康成长
    一些孩子的道德问题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(例:小偷小摸的女孩)
    细心观察     (举例,讲方法)
    注意细节   (举例,讲方法)
    勤于交流     我请问在座各位:“你们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吗?你们和孩子有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?”(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,她喜欢说“孩子像小狗,不打不听话”。这位家长把孩子从小交给老人带,上小学才住在一起,结果孩子不听她的话,她就打。她以为这样很简单,结果后来出大问题了,孩子跟她拧着,不肯上学。还有一位男家长,视女儿为“高级宠物”,通常忙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,有时间了,就抱女儿玩一玩,女儿不肯让他抱的时候,他还生气说女儿不乖。)
    很多孩子的问题出在家庭交流沟通不畅,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、观念传承,教育影响都要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来实现。正常的交流沟通能使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,使父母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。可现实中,有些家庭结构健全,但由于父母没有交流的意识而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畅。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,交流与沟通非常重要,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,而且他们有能力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。如果青少年积压在心理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,要么会形成心理障碍,要么就会引发犯罪。有些父亲专横独断、脾气暴躁,遇事不能很好地与孩子交流,而是训斥、指责,动不动就拳脚相加,因此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。
(案例:打父亲的孩子)
2、学会爱的智慧,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
    我们的家长总是以爱的名义、以“为你好”为借口,强迫或诱导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走路,最近,一篇小学生作文在网上流传,作文中提到:“自己就像是爸爸妈妈的‘宠物’,每天在房子、车子、教室3个大笼子里养着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被‘'放生’。” 如今不少家长都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,在物质上“贵养”孩子,尽量满足孩子物质上的所有要求;但是在精神上却“贱养”孩子,没有尊重孩子“人性”的一面,漠视孩子的权利。主要表现在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,热衷给孩子‘加码’,今天的家长往往只是紧紧的抓住“分数”这一中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,认为孩子拿到好的分数就一定会成为好的人,有了好的成绩就一定会有好的人生。这种观点今天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错误的。当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一点的时候,我们不会看到其他的,。当只看到孩子分数的时候,孩子的一些优点就看不到了,只关注孩子的不足,看到孩子的缺点,这样孩子的自尊就会受到打击,慢慢的就没有了自信,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力量;当孩子成绩好,家长又只看到孩子优点,缺点就被光环罩住了,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学习成绩只是一个点,一个小小的点,家长们往往被分数这个面纱蒙住了眼睛,以至于迷失教育的方向。
    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事都安排得面面俱到,这样容易养成孩子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。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,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、不懂得珍惜。”这就说明,凡事都包办代替的家长反而会害了孩子,让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反而会成就他们。(例:出门旅游的事由他自己负责,转学的事由他自己联系)
    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,让他们明白,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,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(例:作业没做完,家长的反应:怪老师、帮忙做、帮孩子撒谎、骂孩子)。家长须让他们经过失败的考验后,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,而不要什么事都包办代替,帮孩子完成任务。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分析、反省,可以告诉他们遇事时要怎么做,以帮他们提高判断力,但不要帮过了头。
    今天教育的危险是对孩子不敢批评,或者只有表扬。我们经常见到爷爷奶奶哄孙子的细节:孩子摔倒了撞到树上,爷爷奶奶跺地拍树、怨树怨地、抚摸宝宝……试问地有何罪树有何罪?都是别人不好自己孩子好,这种教育会使孩子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,从小就学会逃避责任。孩子犯了错,中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反应模式?父母说:“怎么回事?”孩子说:“我不是故意的”父母说:“你怎么老惹祸呀?”孩子说:“我也不想”父母说:“赶快回家写作业。”只要回家写作业去了,天大的麻烦就与孩子无关,父母留下赔礼道歉、打官司、上医院。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,他体验的是犯了错误说了对不起就走人了,他能经得起挫折吗?他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吗?(例:学生有意无意弄伤了同学、弄坏了公共财产由他自己赔偿)
    中国人总是把“听话”当做一个孩子的优点。但是,我们要让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,还要做讲道理、有主见的孩子。听话的孩子可能只是盲从,却不见得懂道理。讲理的孩子会在你有理时听话。这是新时期对孩子的新要求。
3、进行法制教育,让法律在孩子心中永驻
 案例:“江湖恩怨”触犯法律
    青少年心理未完全发育成熟,对新生事物具有神秘感、好奇心,因好奇对异性、对毒品寻求刺激,因好奇而模仿武侠小说、碟片上的暴力情节、色情行为,加之其识别能力差,缺乏辨别能力,很容易被教唆犯罪,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教育,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,大部分家长认为青少年法律知识应该是学校的事,家长没有这个必要,学校当然应该承担责任,但学校教育往往从面上教育的,家长可以从孩子个体特点出发,把法律知识融于生活中,使道德教育生活化,这样才真正有效
(例:——)
4、公正对待人际关系,让孩子养成公平竞争习惯
案例:《母亲分苹果》
   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,在全美范围内选出50位在各自的行业获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人士,同时又选出50个有犯罪记录的人,分别给这100人写信,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生活的影响。其中有两封回信给他印象最深。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,一封来自监狱一个服刑的犯人。他们谈得都是同一件事: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。
那位犯人这样写道:小时候,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,大小各不同。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,又红又大,十分喜欢,非常想要。这时,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,问我和弟弟:你们想要哪个?我刚想说想要最大、最红的那一个,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最想说的话。妈妈听了,瞪了弟弟一眼,责备他说:“总想着自己,不是一个好孩子。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。”
    我机灵一动,改口说:“妈妈,我想要那个最小的,把大的留给弟弟吧。”妈妈听了,非常高兴,在我脸上亲了一下,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给我。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。从此,我学会了说谎。以后,我又学会了打架、偷盗、抢劫。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我不择手段。
而那位来自白宫的人士是这样写的:小时候,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,大小各不同。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,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,对我们说:“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,谁都想要得到它。现在,让我们来做个比赛,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了三块,你们三人一人一块,负责修剪好。谁干得最快最好,谁就有权得到它!”我们三人比赛除草,结果,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。
    我非常感谢母亲,她让我明白一个道理“想要得到最好的,就必须努力争第一。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我们家里,每个人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,这很公平。你想要什么,想要多少,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!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
  •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管理登录 | 

    心理健康教育网 www.zheyangaini.com 地址:湖南岳阳

    联系QQ:228402579

    湘ICP备13003601号-2